

漢生出事後,小周的好友劉霞君,是將軍之女,將軍夫人(關穎 飾)與漢生、皖平、克強在上海即為舊識,孫家出事之後她不僅對小周很好,還常唸「淚王子」的故事給小周聽。可是原來劉夫人在表面安逸的生活之下,內心卻隱隱深埋著竄動的左傾的革命思想,學生時代還曾帶領小周母親皖平,加入當時被視為反動組織的青年讀書會。

淚王子就是快樂王子,王德爾的童話在囧男孩之後,再度被引進台灣電影
這樣的視角更換本來也不是完全不可以接受,但故事的最大失敗點有二,先說隨著劉夫人的死,視角轉換最後落到皖平的身上,這個時候小周這個小女孩猶在,可是一直在「看」故事的人卻忽然在電影裡變得無足輕重了,甚至她的姐姐小立,一場抗議母親改嫁的戲都顯得比小周重要多了,角色前後重量的失衡是一個問題,視角轉換到飛官妻子身上後,問題更嚴重了,楊凡最後揭示皖平和將軍夫人千君的關係時,竟然加入了曖昧的女同志元素,我要說,如果電影的主題意識要訴說的是,一個人們無法與之抗衡的時代悲劇,如果楊凡要關懷的是這樣一個嚴肅的歷史議題,同志元素的加入是最壞的選擇,你可以引出飛官妻子早年在上海受到手帕交千君左傾影響的秘密往事,但是你不能這樣論述她們之間的關係,這是同志元素在台灣電影裡被普遍濫用,一種非常糟糕的現象。皖平和歐陽千君重逢後在廢棄空屋輕輕的一吻,可能造成短暫的驚呼,可是它對整個電影主軸的毀損造成的傷害是難以彌補的。當我聽到坐在我旁邊的三個國中生看到這裡,「啊!」一聲然後一起笑了出來的時候,我就知道這部訴說白色恐怖悲傷故事的電影「完蛋了!」這些年輕的孩子,因為這個吻將如何解讀這部電影?年輕畫家的鄉愁、畫家和漢生受到的不公不義完全被稀釋了!
臨別一眼
第二個失敗,在於楊凡導演口中的刻意「留白」造成的觀眾的滿腹疑惑,我帶著疑問回家google一下,在威尼斯影展中也有影評人反應電影畫面唯美,可是看完不曉得導演想要表達的主題是什麼?第一個原因我認為是上述曖昧女同志情感的加入,第二個原因是因為楊凡留下一大堆懸而未決的問題給觀眾,比如漢強早年為救女兒小立冒死進入匪區才被冠上通敵罪名,可是小立卻非皖平所生,那小立是漢生和誰的孩子?片尾克強說出他身上的燒傷是陪伴漢強回天津救小立而造成的,但小立非皖平所生,所以那麼克強捨命相陪好友回天津,並且為了救其孩子導致容貌和身體殘缺的事件顯然完全跟皖平無關,而只關乎他和漢生之間的友情,那麼這樣堅貞的友誼如何會為了覬覦好友的妻子而至諸死地?克強從來也沒承認他陷害好友,他只是說:「我最後悔的便是當漢生求我幫他澄清的時候,我竟然不肯,什麼都沒做,等我想挽回一切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漢生被槍決前,我餵他喝下最後一口紅高梁,他的眼睛裡沒有一點恨、、、」克強不是不肯,而是不敢。他說「一把火燒傷了我的臉,也燒掉了我的驕傲,我變成一個討人厭的告密者」(政保的工作)!
皖平曾怪漢強不好,不該在克強面前提到千君,顯然克強跟千君之間也有一些故事,只是這個故事是空白的,克強在電影前段急急忙忙從小立手上搶回的信,上面寫什麼也是空白的!克強寫給在綠島皖平的信具體內容沒說清楚,以及如果皖平真的深愛過漢生(顯然她是愛漢強的,即使也許她也愛過千君),如何會在克強有陷害漢強嫌疑的前提下,那麼輕易快速的接納克強?如果只是為了一個帶著兩個孩子女人的生存之道,我覺得太沒有說服力,皖平的房子還在,她能夠包水餃為生,她還年輕美麗,要再嫁有其他的選擇,何必嫁給陷害夫婿出賣朋友的人,除非她了解克強並沒有害過漢生!漢生、克強、皖平、千君四個人在上海糾葛的愛情關係導演不交代,漢強被陷害的真相說不清楚,皖平說服自己出賣千君獲得解套的心理歷程是什麼?她對好友的背叛跟漢強入罪的主軸有什麼樣的連結性表達不清,還有司機高捷替將軍夫人送信前,千君叫住他欲言又止的想說的是什麼?
我們講一個故事固然不用處處說的明白,但是關鍵問題不加說明造成故事的說服力不足,懸而未決的疑問太多,「背叛者」是誰?「背叛」的動機是什麼?不明不白的地方太多,讓看故事的人看到後面充滿不確定感,滿肚子的疑惑削弱了這個題材預設帶來的感動力量。因為思考這些莫名所以的問題答案,觀眾沒有辦法讓情緒完全融入電影劇情,所以,我不忍心說這是一部「壞」電影,可是卻也沒辦法說它是一部好電影。
我所能說的只是,《淚王子》,可惜了! 北緯25度:已經沒有時間寫閱讀龍應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的感動了!只能節錄網路上關於簡介本書,和淒風渡章節的部分情節---龍應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歷史在這裏和楊凡電影的時空背景接上了軌。國民黨潰敗,撤到台灣,因恐共成狂,開始了白色恐怖統治,涉嫌通共都難逃死亡下獄之災;在這樣的背景下,要害人殺人,給他戴上匪諜的帽子就可以了。〈棲風渡一別〉一章—國共內戰期間,山東多間中學組成聯校,八千多學生跟着師長千里流亡,到達廣州時只剩下五千人,校長和國軍達成協議,讓學生上船到台灣去,十七歲的學生抵台後要接受「軍訓」。但到了台灣,到達一定高度的學生都要當兵。師長不服,因為家長將子弟交付給他們,是讓學生受教育,而不是去當兵;結果,七個為學生奔走、交涉的校長和老師,一律被當作「匪諜」槍斃。那是一九四九年的事了。
幸福的孫漢生一家
ps.起碼這部片子滿足了看帥哥的慾望,還有,實在不得不誇獎21歲的新人朱璇表現出色,穿起旗袍韻味十足,表演一點也不生澀!這些台灣的七年級生一個比一個有表演天份,真是後生可畏啊!